首页 > 古代言情 > 穿越清宫被皇帝看上了

264章. 这就是真相

穿越清宫被皇帝看上了 立冬 2023-12-01 09:34

“我大清自太祖起,十三副甲胄起兵,破哈达,灭辉发,统一女真各部。太宗多次与前明交战,立国为清,定族名为满。后世祖入关,缓和满汉关系,施恩于天下,平定江南,收复河山。至圣祖时,除鳌拜,收复三番,平定台湾,西征灭葛尔丹。这一切成就,花费了几代人的鲜血,才稳定了大清国祚,定鼎天下。”


念卿听着这段历史的陈述,微张着嘴,眼睛几次闪烁,难以置信这位平日冷峻的皇玛法竟然会如此侃侃而谈。


徽音看到孙女的反应,不由得暗自好笑。在她看来,这不过是简单地回顾一下家族的历史。如果她真心想训斥,引经据典、言辞犀利是家常便饭,爱新觉罗家的毒舌可是遗传传统。


“朕继承天命,自圣祖皇帝禅位后即位。虽然仅仅执政十三年,我竭尽全力推行改革,肃清贪污,一心只想为子孙留下一个富强的国家。雍正元年时,国库存银仅有一千多万两,到了雍正十三年,这数字已经翻了几番。若非冕儿的努力,朕恐怕将背上刻薄寡恩之名!”



三位皇帝的头垂得更低了。作为帝国的统治者,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,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祖上每一位帝王的所作所为。如今听到这番话,他们心中涌起了羞愧之感。但他们也意识到,自英宗以来,帝权开始逐渐削弱。直至明宗之前,皇帝们至少还掌握着军权。但从明宗开始,连军权也逐渐转为国家所有。即使他们渴望做出一番事业,作为被剥夺了实权的皇帝,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?


“你们如此针对文亲王府,以为朕看不出你们的心思?”胤禛的声音冷冽而坚定,坐在软榻上,他的目光冷漠地扫过跪在下方的后代。“哼,不过是觉得音字佩所赋予的权力太小,贪心不足,想要恢复过去独断专行的荣耀,一呼百应,尽享富贵而已!”尽管他的面色显得沉痛,但内心却依然波澜不惊。


权力、财富、欲望……这些都是容易诱惑人心的因素。作为凡人,谁能说自己毫无欲望呢?即便是寺庙道观中的出世之人,像他们这样的修行者,亦不免有所欲求,只在于程度的强弱。


胤禛经历了两世人生,都在权力的中心,亲身体验过皇帝的生活。富贵迷人、权力腐蚀心灵,这些对他来说再清楚不过。如果不是他现在踏上了求道之路,他自己也不过是一个俗人,困于世俗的纷扰,难以摆脱轮回。


“老祖宗,我们深感惭愧,请您息怒!”三位皇帝连忙低头叩首。他们的眼中掠过惊慌之色,显然是被胤禛的话击中了心思。但他们并未表现出恐慌,如果不是因为国家体制的变革,他们早就是手握实权的皇帝,又何必费心去针对文亲王府呢?


念卿的嘴角微微收紧,眼中闪过复杂的情感。她天生通透,经过一番思索,很快便理解了这三位皇帝屡次对付文亲王府的真实动机。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正在闭目修炼的父亲,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情绪。从父亲提出“守护者”这个称谓的那一刻起,他不仅利用了自己和哥哥,还包括了他作为英宗皇帝的嫡亲兄弟。念卿不禁在心中发问:自家父亲是否早已知晓这一切?


默默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目光,睁开眼睛,目光中带着深邃的理解,轻微地点了点头,仿佛在回应她的疑惑。


事实上,当初冕儿启蒙永玖,最初确实是出于叔侄之情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冕儿越发成熟并最终成为帝王,他对永玖的亲近逐渐带上了利用的意味。尤其是在他即位后,频繁地将永玖带在身边,默默就已经意识到自家这一脉将被彻底利用。


结果正如他所预见,他亲笔填充了这间密室,他唯一的儿子成了“守护者”这个虚假称谓的承担者,他的女儿为了稳定西藏自请和亲。在接下来的三百年中,代代子孙在被利用的同时,也不断受到防范。吉尔京的遭遇,不过是三百年间这一系列事件的延续。


伤心吗?难过吗?


默默的心中清明如水。在这世上,谁又不被利用呢?被利用的只是他和他的后代,而利用者则是他的亲弟弟。在这其中,有何区别?至于兄弟之间的相互防范,回想起康熙年间,自家父亲与血亲兄弟的角逐,与之相比,他的经历又算得了什么?


亲兄弟之间水火不容的例子比比皆是,何况是三百年后的今日?因此,他并不觉得这一切不公或愤怒,只觉得后代子孙无能。虽然“守护者”的称谓是虚构的,但代代皇帝都以此为由针对文亲王府,难道文亲王府就不能利用这一身份进行反击吗?


大清的君权逐渐被削弱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回想起康熙年间那次对安亲王府的打击,现代的皇帝们几乎无法复制那样的行动。于是,文亲王府有机会在背后与皇权进行微妙的制衡。即使不能直接威胁到皇帝,起码能在某种程度上使皇帝犹豫不决,投鼠忌器。


但事实却是,现今的文亲王府被逼到了墙角,已无退路。这难道不是无能所致吗?


胤禛的怒火似乎一触即发,“不孝子孙?的确,你们无孝无忠至极!”他突然站起,一掌重重拍在炕桌上,声音中充满愤怒和失望。“朕为了保持后世子孙的富贵和地位,耗费了无数心血制定这个计划。密旨指示削弱君权、修改制度,却怎料你们这些不孝之辈,竟然内讧纷争、甚至勾结外敌对付自家兄弟。你们真是有本事,真是出息啊!”


“春秋时齐桓公重病,五子争权致其饿死;晋朝八王之乱,唐朝玄武门之变,宋朝斧声烛影,明朝靖难之役……到了我们大清,圣祖时代的诸子争嫡还不够,现在还出现你们这等事。对付自家兄弟,你们良心何在?你们眼里只有那点权力?那好,今天朕就告诉你们文亲王府的真正底蕴,朕为他们留下了什么!”


三位皇帝忽然抬头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,心中的想法已经暴露无遗。


念卿在心中不住摇头,不禁感叹:一代不如一代。自从皇阿玛以来,除了明宗,几乎再无不被权力诱惑的子孙。如果君权没有削弱,大清早就可能遭遇澳洲那个由二玛法建立的国家一样的命运:几经起伏、饱受摧残。虽然现在重建了澳金联合国,但国力已经大打折扣。



胤禛重新坐回榻上,语气沉重而深沉地开始讲述他为了保全后代子孙而做出的一切努力。“国家无恒久之国,每个朝代都自诩千秋万代,但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也不过维持了几百年,终究被他人取代……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无尽的沧桑和深思。


吉尔京和三位皇帝听着胤禛的叙述,内心的震惊与不可思议逐渐转化为深沉的思考。他们开始反思,开始冥想,逐渐由惊讶变为平静。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反省,若是置身于当年的局势,他们能否做出同样的选择?能否像胤禛那样,为了爱新觉罗家的后世子孙,一步步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和努力?


徽音轻巧地收好玉简,她的动作优雅,为胤禛斟了杯茶水,在他暂停说话的时刻递给他。从封建帝王制,过渡到二元君主制,最终发展到现今的君主立宪制,大清的发展历程并不容易。实际上,对于她或她的“罂粟”计划来说,这种政治变革无疑带来了好处。但即便没有这些变化,她也早已深知一个道理: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


当年,徽音从未预料到胤禛会向她求教,询问她如何才能确保后代子孙的安全,避免遭受屠戮和欺凌,甚至保持他们的姓氏不被遗忘。正是在那之后,她才向他展示了二元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的概念。


冕儿即位后,一旦稳定了根基,就开始逐步实施他们父子制定的保全子孙之策。他努力了几十年之久,其实早就可以削弱兵权,但鉴于当时的世界战争局势,这一决定被延续到了明宗时期。将开战与否的决定权交给了在位的帝王,事实证明,明宗不仅聪明,也能控制自己的欲望。


胤禛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历史的智慧。“所以,你们现在能坐在帝位上,享受大清臣民的尊敬,这全赖于过去几代人的不懈努力。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先辈的努力,爱新觉罗家即使坐拥帝位,也不过是明晃晃的靶子。在这个世界上,许多国家实行民主、共和、联邦或自立,试问,仍坚持家天下模式的大清将面临怎样的局势?仅凭你们一人之力,能驾驭得了名为大清的巨船吗?”胤禛的反问深具启发性。


他始终记得徽音在提出二元君主制时的话:“将政权下放,组建内阁,再向天下宣告。当政策失误或产生恶劣影响时,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,你可以站出来批评内阁的过失,实施惩罚或免职,以此平息民怨。随后,由你重新任命臣子,重组内阁,继续治理国家。”


“简而言之,在二元君主制下,内阁既是皇帝的工具,又是替罪羊。这其中的奥妙,你们应该比我更清楚,不是吗?”


这次讨论后,胤禛决定下放君权,并费尽心思制定了许多制衡措施,以确保皇帝不会沦为傀儡。尽管他在位时间短暂,只能将这些任务交给继承人去实施,但看到现今的大清帝国,他最庆幸的是,冕儿深受徽音的影响,没有被权力欲望蒙蔽双眼,坚决执行了他的遗愿。


“老祖宗高瞻远瞩,我们这些不孝子孙实在愧对祖宗!”三位皇帝听到这里,终于明白了以往难以理解的诸多事情。他们的心中涌起深深的敬畏与自责,对于先祖们的智慧和远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



“朕再告诉你们一句话,”胤禛的声音低沉而坚定,他的眼神如同凛冬中的冰湖,深邃而坚决,“朕之一生,选择了家族而放弃了民族,从未后悔过半分!”他那轻蔑的笑容和扬起的眉头,彰显出他坚不可摧的意志。


选择了家族而放弃了民族?


默默的身形微微一震,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复杂。他想起了自家额娘曾经轻声细语中透露的那句话。


大清的天下,还是爱新觉罗家的天下?满族的存亡,还是家族的传承?


念卿仰头,闭上了眼睛,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表情。她虽未亲历那些岁月沧桑,但回想起在西藏时,她如何细致分析皇阿玛下达的每一道旨意,以及他在位时的种种举措,似乎能够透视许多隐藏的真相。难怪皇阿玛一直大力维护玛法的名声,原来……真正伟大的,不是皇权,而是玛法的精神!


念卿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。她难以想象,一个历经艰辛登上帝位的人,是如何在权力的诱惑和责任的重压下,坚守本心,一步步做到这些的?
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